游客
题文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专题文章: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写到:
题记: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洋人在上海的租界里生活舒适,而美国对华贸易可能面临威胁。
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三国,成为租借。租借之内,三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那样运转良好。
租界内,约居住有4000名洋人和将近20万清国人。上海旧城的城墙与租借相邻,那里面居住着50万清国人。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又有多少可以吹嘘做到了这些呢?我想没有。而且,要特别提一句,这里的税也并不高。
从这里到吴淞口,有一段试验性质的铁路,尽管只有十英里远,但列车总是拥挤不堪。清国人是世界上最迷信的人,这条铁路似乎触及了他们的某些迷信,他们将几次茅屋的失火归咎于铁路,作为让它迁走的理由。多年来,当地的清国居民也与电报线发生冲突,他们责怪电缆打扰了他们安葬在地下的祖先们休息。
走进租借,进入我们自己的城镇,你会发现,这里任何一个商店里,都能买到所有的东西,欧洲货或清国货一应俱全。
经过十年的艰苦经营,上海的生活品味已经大大提升了。来到这里的洋人们,开始把上海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再不满足于清国旧式的宴会,而经常发明或引进一些新的娱乐方式,来唤醒沉默的旧时代。
在过去三年中,经过好多次尝试,人们终于利用清国廉价的劳动力建起了一批大工厂。在这些宏伟的现代化制造工厂里面,安装了最先进的机器。但是,他们的产品还是很不容易打进清国的市场。实际上,大清国自己的制造业起步的那天,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我很高兴地相信,离这一天还非常遥远。
——摘自《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上海设立租借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哪三国?
(2)为什么作者称上海是“东方第一商埠”?
(3)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见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战以来的美国对世界局势的走向具有较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在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人民抵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试图进行的征服活动。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新全球史》
材料四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材料一中的“自由国家”指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政策的核心内容。据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美国亚洲外交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冷战的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直到今天,美国“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局势有什么危害?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三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并从经济方面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解决“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的策略。对比材料二、三,从中央集权程度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差异。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并指出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材料三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l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二:全球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经济强国的出现,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白的表现。
材料三:截至2010年7月20日,美国已经有16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速期。此外,看不到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还有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还萦绕在人们心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崛起的因素。
(3)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历来分歧较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祁龙威认为:“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牟安世认为,“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是加速了它”。
材料二:孔令仁认为,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就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你的看法。(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少于18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