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该特性成为中国诗歌能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逐渐取代了自由体。 |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最大限度。 |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摹象到重写意,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下题。
请记住那样的歌声
赵 华
①世事瞬变,确是让人猝不及防。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等。这样的悲或痛,会切骨穿心,但,它终究还是会随时间的医治而使人渐渐挺过。我们还是会回到原本的生活,继续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日子。
②而生活还有另一种悲痛,它深藏着,躲在时光的阴影里,把我们俨然笼罩。直到有一天,在斜阳的余晖里,月沐的群岚后,我们蓦然发现,流年已悄然推着我们老去!青春,成了日记本里发黄的记忆。这时,我们才真切感到有种“隐隐”一直在切割我们,使人“渐渐”褪去生命的色彩。
③这也是一种可怕的悲痛,因为它的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
④“渐渐”真是个可怕的词,它宛如空气般默默在改变我们。我们陷在懊悔里,或处在悲苦中,患得患失,渐渐地疲了,渐渐地老去。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刀片,一片片残忍地切割我们的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犹如刀俎上的肉,涸辙中的鲋。悲痛、悔恨、诅咒是无济于事的,可,你还能怎么样?“蚕不悲春尽,蝉不伤秋至。”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这本来就是人类生命轮回的部分。那么,我们不妨和它来个和谈,坦然接受这些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让他成为一笔人生财富,它会使人变得坚强,成熟,沉稳。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眼下的分秒,笑对人生。
⑤记得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全班外出秋游时,被困在那讨厌的绵绵细雨中。缩在帐篷里,什么也做不了。所有人都在咒骂,有的怨天公不作美,有的恨组织露营者选天无韬。正在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女生,却唱起了歌曲,那歌声如出谷的黄莺般宛转动听。周围所有声音都随之戛然而止。接着,她的歌声在帐篷里产生了共鸣,人人都和着声唱了起来。最后,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也不管是民歌还是流行歌,一个,两个,五个帐篷……就汇成了集体大合唱。所有的不安都随之消匿。我们就这样唱着,笑着,闹着,互相陪伴着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再没有人还会在意外面凄迷的苦雨,也没人再抱怨不能在帐篷外烧一大堆篝火烧烤美食,因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没有星星,没有月亮,这个特别的夜晚,上天却意外地赐予了我们如此的缘分与幸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我们去希冀呢?多年后,也许当初的人们已慢慢在心里淡去那晚,但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那美妙悦耳的歌曲和欢快爽朗的笑声。正是那些曲子,那些笑声,让我面对“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的失意时,依然可以淡定,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
⑥其实,人生也未必不是如此。
⑦能够永远相守,牵手而去,当然是幸福的;能一路春风,定然得意;能够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也是美满的。而余下的,谁也无法与谁永远相守,谁也逃不过痛或苦的磨难,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然而,珍惜能够掌控的时间,去善待亲人,去励志发奋,善待世界,生活总会有些珍贵的东西让我们铭记下来。如亲人的笑颜和期待,如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与泥泞,如那晚难忘的歌声,都将成为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支柱。就让我们把这些如珍珠般的记忆悄悄收起,再将其串起成悦目的项链,挂在心上,使之不受尘垢的遮盖,不被生活中的烟尘浸染,让我们时时能看到忆起,永远保持着那份应有的平和与感恩。
⑧生命的轨迹慢慢向远延伸,我知道:命运常会剥夺人的选择,有些东西是我们无力抗拒的。但不要伤感,更不能失望。想想,你是否听过那么一种歌声,直击你的灵魂?是否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守候在你心里——不因你穷富贵贱,只在乎你的喜怒哀乐?
⑨请记住这些珍珠一般的,丰富过你精彩生命的人和事,若干年后,我们仍会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如同心灵鸡汤,作者以自己的亲历感受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年华的老去,生活的幸与不幸,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
B.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感慨世事瞬变,引出下文,为第④段“坦然接受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的内容作铺垫。 |
C.文章标题中“那样的歌声”既是实指作者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形象地比喻人生中值得铭记的珍贵的记忆。 |
D.文中尽管只有两处引用了诗句,但都很好地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情趣,并类比人生的作用,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
E.这篇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等于一体,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蕴深刻。文章第⑤段写自己的一次秋游经历,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悲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
苏国荣
我国古代的悲剧,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这一特征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李贽称为“惨杀”之书的悲剧《琵琶记》,就是根据宋朝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它写了一出旨在揭示“为功名误了父母”的悲剧。为了揭示这一主题,它把赵五娘在农村如何受苦,公婆双双饿死,和蔡伯喈被招赘丞相家的富贵生活两相对照:一折写相府豪华生活的喜剧场面,一折写农村凋敝的悲剧境况;穷与富,悲与喜,参差相间,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
我们说中国悲剧有这一特点,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剧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斯多德就说过:“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普遍规律时,我国又带有自己特殊性,与西方悲剧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的。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往往在结局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
中国有类似西方的悲剧(个别的),西方也有类似中国的悲剧(少量的)。如莎翁的悲剧,对西方的传统悲剧就有大胆的突破,很像中国悲剧。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莎翁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是莎翁天才的创新,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而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不懂得悲剧写作原则的结果。甚至在二百年后,像约翰逊这样对他顶礼膜拜、并对这一艺术创新充分肯定的人,居然也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新。”目前,莎翁的剧作已众口皆碑,谁还能否认被大家公认的“四大悲剧”是悲剧呢?
尽管莎翁等个别作家的悲剧在情感的结构形式上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至少结尾就不一样。这些类似的地方,也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而且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这与西方的戏剧理论界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还未将此形成为大家公认的民族悲剧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此外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有的整本戏都以喜剧化的手法写悲剧。川剧《拜新年》,写一个聪明俊俏的长工之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与东家地主的儿子。地主少爷比她小得多,而且是白痴,悲剧就在这个白痴的胡言乱语中展开了。他见了丈母娘,不知叫什么好,妻子告诉他叫丈母娘。他问:丈母娘是什么意思?答:是妻子的母亲,孩子的姥姥。白痴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不成了杂种了!他歪着嘴斜着眼流着口水磕磕吧吧地说着,逗得满场观众笑声四起。可是细想起来,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抓哏逗乐随意胡诌出来的,而是非常符合这个平时可以任意胡闹的地主少爷的身份,而且又是白痴的语言。可以想像得到,这个白痴的“杂种”之类的骂人之语,是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他们平时对长工惯用语,正如他口头语“岂敢,岂敢”也是从他的父母那里学来的一样。这些喜剧的语言愈说得可笑愈见得长工女儿的可悲。这种悲不是由青衣扮演出来的(她只是暗中擦泪,顶多只是“呜咽”一两声),而是由丑角扮演的喜剧性人物白痴表演出来的。假如因为白痴的胡言乱语引起了满场的笑声而说它是喜剧,这就不免肤浅了。我们判断一个戏是不是悲剧,主要的不是看手法,而是看内容;它是符合鲁迅所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这出戏的倾向性是明确的:丑把美给毁了,不平等的社会和婚姻制度把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少女的心撕裂了。
西方悲剧形成的历史和我国不同,根据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记载,希腊悲剧从酒神发展而来。它最初的形式生动活泼,跟笑剧萨堤洛斯相似。这一点和我国悲剧的起源很相似,以后的希腊悲剧“抛弃了简单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喜剧性的角色在悲剧中分离出去,专司喜剧。
以后西方的悲剧基本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悲剧的传统,但是有些作家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悲剧有了混合的成份,可是他们往往受到大家的非议,如法国的戏剧理论家弗郎西斯科·萨赛就认为莎翁的《麦克白》“是对着那群特殊观众的一种让步,这些观众今天是达官贵人,明天是喜欢空开玩笑的畅怀大笑的粗野的水手”。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与萨赛等外国戏剧理论家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也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这一问题,认为戏曲只要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节选自《中国古典悲喜剧论集》下面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中西悲剧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记》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这是中国悲剧中比较特殊的例子。 |
B.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中西概莫例外。 |
C.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 ![]() |
D.中国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喜![]() ![]() ![]() ![]() ![]()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莎翁的悲剧,突破了西方的传统悲剧,归于中国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 |
B.我国古代的悲剧,有两个特点:就情感结构形式而言,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从写法上来说,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 |
C.西方的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有类似中国的地方,但也有不同,如在结尾上就不一样,并且这些类似也只在某一时期某些作家身上体现,并不普遍。 |
D.中西悲剧的起源都很相似,但西方悲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庄严”,而中国悲剧中还保留了喜剧的角色。 |
下面是对中西戏曲(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莎翁的悲剧“苦乐相错”这一天才创新的特点,虽然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但二百年后,约翰逊对这一特点非常推崇,认为这是悲剧的典范。 |
B.中国的戏曲情感结构形式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而西方的戏剧理论界却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 |
C.因为川剧《拜新年》是悲剧,并且符合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所以不能因为里面有很多喜剧成份而否定其悲剧的实质。 |
D.西方戏剧理论家对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则认为:虽然悲剧的混合的成份不太好,但如果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人性的爱抚
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文中对店铺女主人的描写是否可以去掉?如不可以,有何作用?(4分)
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的含意?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社会现实,围绕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6分)
该文章内容与一本世界名著中的情节非常相似:该小说主人公曾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却被好心的主教收留过夜,然而他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却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再次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这本世界名著是小说主人公名叫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谷歌眼镜将引发多个行业永久性变革
①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很多东西现在已经或者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从机器人、触摸屏、iPad到谷歌最新的创新产品谷歌眼镜,这些新产品将永久性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②谷歌已经将谷歌眼镜提供给了开发员们,也许明年就面向大众消费者推出。该设备配备了一款内置摄像头、一套专用的导航系统、信息通知系统、语音指令和其他许多功能。但是最令企业用户感兴趣的是,谷歌眼镜最新的一批应用可以展示用户视野中的各种事物的视觉资料。在用户完成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谷歌眼镜可以将新的信息直接投放到用户眼前。这显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很多行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谷歌的产品通常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也对那些坚持安守现状的企业构成了威胁。谷歌眼镜也不会例外。某些行业会从这款产品中受益,而另一些行业则会被遗忘或取代。
③首先,不管是烹饪、汽修还是美容,谷歌眼镜都会让远程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互动性更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老师,他们只要记录下他们的做事方式就行了。谷歌眼镜可以为用户传输和显示编辫子、换油或者烹制一块具有异国情调的蛋糕的信息。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已经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视频资料,当大众消费者能够买到谷歌眼镜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记录下这些务实性操作的过程,并传到网站上。
④接着,不妨设想一下,飞行员们戴着谷歌眼镜来接收指挥台的指令时会何等的轻松惬意。谷歌眼镜是一款终极头戴式显示设备,它可以连续不断地向飞行员提供附近可见地标建筑的信息,而且飞行员们不用低头去看仪表台就能获得那些丰富的资料了,这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驾驶飞机。此外,谷歌眼镜还可以为飞行员们提供航线途径各地和目的地的实时天气信息,以便飞行员能够根据天气情况对飞行任务作出调整。谷歌眼镜可以将显示屏与语音指令结合在一起,让飞行员们能够共享飞行指挥中心发来的详细指令。
⑤然后,专家们认为,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复杂的临床手术过程中。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医护人员在前往病患家中的途中能够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发送出实时视频的话,那么医生和护士们就能根据病人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做好手术准备,这样就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和体验,挽救很多突发急病的患者的生命。而且,医生和护士在为即将入院的患者做准备时,他们手头上正在做的工作并不会受到影响。医疗保健行业的专家教授们还可以利用谷歌眼镜迅速找到患者的地址信息、病历信息或化验结果。谷歌眼镜甚至还有可能改变医学学习的现状,比如医学院的教师可以戴着谷歌眼镜治病救人,同时将视频流实时发送给全球任何地点的同行和学生。
⑥另外,谷歌眼镜会令执法人员感觉自己置身于未来主义的惊悚片中。警察可以将疑犯或罪犯的行为记录在案,并将相关视频资料作为呈堂证供。而且这些视频资料不仅会成为法庭判断疑犯是否犯罪的证据,还可以作为监控警方执法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的证据。办案现场的警官可以利用谷歌眼镜迅速呼叫后援,这就有可能加快反应速度和拯救人质生命。警察和军事院校也可以利用谷歌眼镜向学员们展示一些无法近距离观摩的危险操作。
⑦最后,竞争情报实务有可能因这样技术变得更加具有洞察力和普遍性。专家们可以利用谷歌眼镜悄无声息地记录下他们在竞争对手的商店中看到和体验到的一切,包括商品、推广活动和客户服务情况。谷歌眼镜还可以用来获取关于焦点群体、展会展台甚至秘密调查的一些关键情报。同样,消费者们也可以用谷歌眼镜记录下自己的购物体验,然后发到社交网上共享。这些视频资料将会成为第一手的客户情报,而且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
(选自著名科技博客网站www.readwrite.com,作者是美国clearCi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列维,有删改。)下列对谷歌眼镜可能引发的行业变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老师的互联网时代,谷歌眼镜会让远程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互动性更强。 |
B.谷歌眼镜可以使习惯使用传统方式接收指挥台指令的飞行员工作更轻松惬意。 |
C.利用谷歌眼镜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复杂的临床手术过程中。 |
D.谷歌眼镜可以方便将疑犯或罪犯的行为记录在案,并将相关视频资料作为呈堂证供,从而加快办案速度。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谷歌眼镜可以连续不断地向飞行员提供附近可见地标建筑的信息,所以飞行员们在驾驶过程中不用低头去看仪表台了,这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驾驶飞机。 |
B.从机器人、触摸屏、iPad到谷歌最新的创新产品谷歌眼镜,这些新产品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
C.在用户完成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谷歌眼镜可以将新的信息直接投放到用户眼前,这显然会直接对很多行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
D.医护人员使用谷歌眼镜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可能因此挽救很多突发急病患者的生命。 |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应对谷歌眼镜可能使竞争情报实务更具洞察力和普遍性的情况,市场上也许会出现“抗谷歌眼镜”这样的科技产品。 |
B.可以预见,利用谷歌眼镜制作出来的学习类视频将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大量出现。 |
C.明年大众消费者就能利用谷歌眼镜传输和显示编辫子、换油或者烹制一块具有异国情调的蛋糕的信息。 |
D.类似拆弹这样的危险操作,军事院校利用谷歌眼镜可以更安全地向学员们展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