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表示某淋巴细胞,其膜外颗粒为抗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为_________细胞,它是由_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的。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它能消灭侵入人体的抗原,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
(3)抗体从合成开始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结构依次是_________(填标号)。
(4)HIV感染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这时,消灭病原体就要依靠 。HIV主要侵染 细胞,所以最终将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减弱以至丧失。因此,艾滋病重在预防。请判断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哪种方式感染艾滋病( )
A.与艾滋病人握手 | B.与艾滋病人共用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
C.与艾滋病人共用餐具 | D.与艾滋病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
(5)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艾滋病疫苗,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如果再被同样的艾滋病病原体感染,则人不会患病。与初次接种相比,再次感染时的免疫反应具有的显著特点是 ,特异性更强。
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科学家经常用青蛙、大白鼠、猴等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请根据下列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行为亢奋。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将正常大白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中,其血糖浓度会升高,原因是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进的分泌,进而主要促进,使血糖升高。
(2)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脊蛙反射实验。实验前将蛙头部剪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右后肢下端的皮肤上,可看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在此反射活动中,兴奋以形式从上一个神经元传到下一个神经元。若破坏蛙的脊髓,再重复上述实验操作,上述实验现象不出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用猴进行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在此反应过程中建立的突触结构类型有神经—神经突触和突触,兴奋在后一突触处传导的机理及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细胞代谢的相关问题: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
当光照强度为600 lx时,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同化总量为umol/(m2.s),当光照强度(大于、小于、等于)200lx时,细胞会表现出乙图细胞的生理状态。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甲图中的____(a、b、c、d)点最为理想。
(2)图丙表示某小麦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关系图,在图丙a、b、c、d四种浓度中,最适合该器官储藏的氧浓度是;若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
倍。
(3)若将小麦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0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则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该小麦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____℃;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0℃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否生长? 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某实验室做的通过动物纤维母细胞等获得单抗的实验研究。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X、Y、Z细胞的名称分别是、、。
(2)①过程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过程。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②过程的实质是。
(3)③过程中需用到的生物诱导剂是。
(4)④处需要筛选,其目的是。
(5)若用含放射性32P标记的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Z细胞,能测到放射性32P的细胞器是、。
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试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进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如图2。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________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_________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_。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舍弃 B、修改 C、 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_____。
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有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抹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菌落(细菌的群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菌就按一定的方位准确地“复制”到了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见图),均匀涂抹在A2的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1)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首先是细菌出现________的结果,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过程中起________作用。
(2)如果Bl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与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相比在结构上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