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4月14日晨,两年前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惊尚未消散,伤痛尚未愈合,又一场强震袭击了青海玉树这个海拔4400多米、美丽神秘的高原。请根据材料回答21—25题。
玉树地震后,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玉树,对这个天然“试验场”进行反复研究,加深了对地震的认识,使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更重要
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C.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D.科学家只有亲临一线才能去除假象揭示真象

天灾不可避免,但经验能转化为财富。我们充分吸取了汶川救援的经验,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构建了一个由军队、中央各部委、十多个省和直辖市、舆论媒体以及全国人民组成的、中央领导现场指挥的立体的、庞大的救灾体系。从认识论上看,这体现了

A.经验主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客观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要创造条件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在玉树地震中,香港义工黄福荣在成功救助几名师生后,在余震中不幸罹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称黄福荣为“香港的光辉榜样”。有着大爱的阿福已经离开了人世,阿福的事迹与精神,应该在人世间得到传颂。上述材料体现了

A.价值观对人生和社会具有导向作用
B.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C.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大灾有大爱。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自发展开了一场场爱心行动,灾区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这说明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③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人们共同的价值选择         
④“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灾难的民族,灾难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团结。大灾无情人有爱,无数人为支援灾区而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为减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从集体方面讲就要
①充分尊重、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②社会、集体应该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③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④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个人做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性及相互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历时八年的争议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2012年底推出。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实现社会公平。为此,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必须要: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③增加货币发行量,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
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②增大社会保障范围和力度
③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和贫富差距④加强劳动监察,尽力维护劳动者权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辽宁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