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的缺乏使许多国家奉行侧重鼓励出口的政策,以积累外汇储备。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该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影响就会较大。
材料二:稳定而不断扩张的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一国经济持久增长的可靠力量。    
材料三:为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增长,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强调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家应如何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3)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4)分析“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学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二: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1)请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
材料二: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即“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要善于把握内在逻辑,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究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
(2)结合材料二,分析韩愈的读书法包含了哪些辩证法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
材料二: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的道理。

材料一: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08年的220. 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98. 8亿元,年均增长22. 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1年的39%提高到2012年的51.7%。中微子振荡第三种形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黑格斯粒子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科技创新发展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科技发展振奋了国人的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材料三:2014年8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我们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率先攻坚克难,在推进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勇于先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为国家多做贡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依据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原因。

2014年6月27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公布。作为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对信用建设提出一系列任务。这将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活力、防范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令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材料一:信用是最大的社会资本,诚信是持久的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类失信乱象的出现也许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不应回避和习惯,而应直面和行动。
在我们的时代,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有效的信用机制,是确保整个社会实现良性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受到应有惩罚,让守信者获得应有褒奖,公民的信用意识才能真正建立。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材料三:为保障食品安全, S 省找准“起点”,整治生产环境,采用公司加农户的集约化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农业,夯实食品安全基础;聚集“焦点”,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突破“难点”,建立黑名单制度和诚信档案,让利欲熏心者得不偿失:打造“亮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食品安全全民参与、社会共治。
请问答:
(1)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诚实守信的意义?
(3)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加强政务诚信、提高公信力?
(4)请你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S 省是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