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对这句话 的正确理解是
①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②精神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是时有时无的
③精神力量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的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04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1票赞成、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考虑准备对苏丹政府进行制裁的第1564号决议——“迭尔富尔决议”。中国政府认为“制裁无助于解决复杂问题,甚至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投了弃权票。上述材料表明( )
①联合国大会是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②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③中国只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工作④安理会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只要常任理事国不投否决票便能通过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我国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这说明 …( )
A.和平是发展的基础 |
B.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
C.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
D.和平与发展辩证统一 |
为在互惠互利和平等基础上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改善投资环境,我国总理温家宝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
A.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
B.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
C.我国履行了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职能 |
D.我国履行了经济职能 |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特指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通过改革开放,在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中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及其所坚持的发展道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 )
①应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应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③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就能消除“中国威胁论”,实现多极化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4年3月1日发表《2003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03年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各国人权状况的歪曲和指责。这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报告连续第五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美国对别国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充当“世界人权警察”,而对自己在人权方面存在的积弊和问题只字不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A.促进世界人权的进步 |
B.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
C.帮助别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
D.推进发展中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