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授。1950年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分子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学位……”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文化大革命对该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
| B.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变提供了机遇 |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
| D.中国的对外开放为该人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
新中国曾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B.结果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
| C.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 D.方向是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
1952年,全国财政经济的形势是
| A.开始由中央统一管理财政经济 | B.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好转 |
| C.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 D.结束了建国以来物价暴涨的局面 |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①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②打击对象是金融、商业资本家③实质是争夺市场领导权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 B.合理调整工商业 | C.实行公私合营 | D.没收地主土地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党和国家在私营工商业中建立起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通过
| A.镇压反革命运动 | B.三反运动 | C.五反运动 | D.民主改革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