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在哲学思想上各有侧重,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甲、参悟生死问题;乙、探索人的理性;丙、规范社会秩序。与上述内容相对应的国家应是
A.中国:甲;印度:乙;希腊:丙 |
B.中国:丙;印度:甲;希腊:乙 |
C.中国:丙;印度:乙;希腊:甲 |
D.中国:乙;印度:丙;希腊:甲 |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视。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比较下面两幅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②隋朝大运河推动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③汉代的“州”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④唐代的“道”更注重于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