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教材中出现的二战后的“西方”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戊戌变法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 D.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 |
晚清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激进民主主义者 |
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理论基础的是
A.《新学伪经考》 | B.《孔子改制考》 | C.《仁学》 | D.《中外纪闻》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