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到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但是,在经济运行中,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做好2010年的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1)请运用经济常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请运用哲学常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2011年3月15日,即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传言开始在网络上出现。同时,网下传播也迅速蔓延开来。随之,这些谣传引发了恐慌。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时间,人心惶惶。
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与此同时,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恐慌性的抢购风波逐渐被平息。
材料一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提交的议案、提出的意见、建议,无论从数量上、内容上,还是质量上与往年相比都有有很大提升。大会前,代表们积极参加视察、专题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基本议案文本。会议期间各代表团认真讨论,充分沟通,共同研究,使议案文本进一步完善,保证了议案质量。
材料二 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选举法修正案。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材料表明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结合材料说明人大代表如何做到更好地反应和代表民意?(8分)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房屋损坏、人员伤亡。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把抢险救援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材料二 2010年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温家宝总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
(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6分)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6分)
201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基础,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没有义务的权利只能是阶级特权,没有权利的 “义务”只能是阶级压迫和奴役,只有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人权。
⑴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4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公民怎样才能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10分)
材料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但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城镇化人口以何种方式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
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城镇密集地区,应提高区域首位城市的综合承栽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应注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构建以小城镇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下列“指导意见摘选”的经济学依据。(10分)
(2)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