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东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交流在15世纪后期出现了哪些变化
①黄金成为主要货币 ② 欧洲市场货币普遍短缺
③ 一些西欧人渴望能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 ④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A.① ② ③ ④ | B.② ③ ④ | C.① ④ | D.② ③ |
《韩非子》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说郑国有个人要买双鞋,在家用根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然后急匆匆奔向市场,找到卖鞋的又想起量脚的绳子忘带了,返回家取,再到市,市已关闭了。这个故事可用于说明( )
A.法家重视国家治理的规范 | B.战国时期没有统一度量衡 |
C.商品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 D.郑国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
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 |
以龙应台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战争,并没有胜利者”,交战双方的搏杀与暴力最终都没有胜利者而变得毫无意义。而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炮灰史观”的催眠术,让失败和胜利者并排站。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者都以人道主义眼光审视战争 |
B.分别代表了史学界的“眼光”下移与上移 |
C.前者的史观遮蔽了战争的性质 |
D.后者的史观承认战争失败者的价值 |
二战后,资本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进一步打破了资本家垄断企业股份的局面。美国实施职工持股的企业,1974年为300多家,职工人数十余万人;1995年已达12000多家,职工12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0%。这一现象
A.增强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 |
B.形成资本家、工人共管企业的局面 |
C.完善和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
D.使职工持股的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