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中,黍适应粗放的耕种方式,而粟对水肥土壤要求较高,所以春 秋战国时期,粟却成为主要的作物。这主要得益于 (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 B.粟的产量更高 |
| C.气候变化使水热条件改善 | D.统治者的推动 |
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的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使用的传单和神牌上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 | 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
|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旨在说明
|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
|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摘自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 |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 C.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D.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
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官员说“彼之人(外国人)无礼乐教化,无典章文物,而沾沾焉惟利是视,好勇斗狠,恃其心思技巧,以此为富强之计……而所谓天赐勇智,表正万邦者,要不在区区器械技巧之末也,曰有本在。本,何在?在民。”上述引文的基本主张是
| A.民为邦本,要依靠人民使国家富强 |
| B.学习西方,把先进技术用来维护礼乐教化 |
| C.实行变法,既学西方又保持传统 |
| D.反对洋务,借民为邦本来抗拒任何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