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写道:“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主要是因为英国
A.地理位置优越,海外贸易发达 | B.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
C.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 D.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 |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
C.世界市场的形成 |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
下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 D.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