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 D.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民本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无产阶级革命者 |
为完成以下“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在士大夫阶层中渐次流传开来。有人说:“彼之火炮,始自明初,夹板舟,亦郑和所图而予之者。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对“西学中源”说正确的评价是()
①反映了晚清人士的民族文化自大心态
②为反对学习西方事物提供了依据
③为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提供了依据
④“西学中源”反映了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下列体现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作品是()
A.《诗经》 | B.《离骚》 |
C.《感天动地窦娥冤》 | D.《上林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