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甲地(150°E,30°S),乙地(150°W,30°N)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 |
B.两地地方时相差20小时,且乙地方时早于甲地 |
C.两地线速度相等 |
D.两地关于地心对称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因时制宜地进行了三次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使其逐步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读表,完成17?18题。关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调整,日本具有发展初级产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拉美国家的初级产业转移 |
B.第二次调整,日本工业的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调整为高科技工业 |
C.第三次调整,日本环境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
D.第三次调整,日本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的飞跃 |
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岛国多良港,海运发达
②人口众多,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④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制造业多临港布局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读图,P岛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 2010年春季,该岛的火山多次喷发,目前已进入火山喷发活跃期。读图完成14~16题。P岛多火山,多地热资源的原因
A.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
B.位于亚欧板块内部 |
C.位于美洲板块内部 |
D.位于大西洋的海岭附近 |
造成图中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 B.洋流、地形 | C.太阳辐射、洋流 | D.盛行风、地形 |
P岛的岩石经外力作用后可形成
A.沉积岩 | B.变质岩 | C.石灰岩 | D.岩浆岩 |
读图,回答12~13有关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
B.铁路线均位于西部平原
C.A、B两城市所在的自然带类型相同
D.B、C两城市间的距离超过100千米已知D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其形成原因是
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对流雨
②地处山地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
③盛行东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A.②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图是“某地附近两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读图,完成9~11题。A点海拔范围(H)和B地温度值(T)范围是:
A.1500米<H<1800米 6℃<T<7.8℃ |
B.1000米<H<1300米 3℃<T<4.8℃ |
C.1200米<H<1500米 3℃<T<4.8℃ |
D.1200米<H<1500米 6℃<T<7.8℃ |
按照图中的水库大坝设计(坝顶的图上距离约为0.5厘米),则坝长和最大坝高(坝顶到坝底)分别大约是:
A.500米 200米 | B.500米 100米 | C.50米 150米 | D.50米 100米 |
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A.A、B、C、D四处的水都汇入图中水域
B.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C.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
D.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
读某地局部示意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据此回答7~8题。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A.从东南流向西北 | B.从东北流向西南 | C.从西北流向东南 | D.从西南流向东北 |
若X数值为500米,图中A所在地
A.海拔高于500米 | B.海拔高于600米 | C.海拔低于500米 | D.海拔低于40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