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为严重的条款是
| A.赔款白银2亿两 |
| B.增开四口为商埠 |
|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 D.开辟内河新航线 |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农业生产的衰落 | B.自然经济的瓦解 |
| 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
|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