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探索历史的奥秘】
国庆节期间,李凯同学与父母一起从南通去四川旅游,旅行社安排的景点有九寨沟、黄龙和都江堰。李凯还想去三星堆。请你帮助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让父母知道什么是三星堆,用最简洁的语言作一个全面的介绍。
(2)从史料相互印证的角度看,在去三星堆之前,他应当做什么准备?为什么?
(3)历史老师知道后,希望他返回后能提供反映三星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三张照片,为此,他在三星堆遗址考察时,应当特别关注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三星堆遗址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所指“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一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是,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也许它将是我们所见证的最后一件由欧洲主宰的世界大事。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4分)
(2)依据上表,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任选一个角度,概述20世纪上半期的变化。
(3)为什么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影响的相同之处。
(2)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鹿洞书院在办学方面的特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就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