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D.商品经济的发达 |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使用的能源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一伟大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牛顿的三大定律 |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
| C.量子论和相对论 | D.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
| C.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
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苏两大水利工程得以建立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内拥有大量剩余物资 | B.国家投资进行工程建设 |
| C.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D.计划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
| A.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 B.为了消除由竞争引发的经济危机 |
| C.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推行计划经济 | D.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人和物自由,政府只保卫国家,建立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应无为而治。”对这段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在经济上自由放任 B.为反封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C.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D.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