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8月14日,作家冯骥才来到云冈石窟所在地山西大同,参加“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时表达了下列观点:
观点一 “把巨大的岩石化成巨大的生命,有多少匠人以他们的艺术,把对生命的感觉,对佛的崇仰,融化在石头里,让石头具有了精神震慑力。”
观点二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有非常迅猛的发展,但‘千城一面’失去了文化个性,失去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灵魂,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
观点三 “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如果老百姓都不知道先辈创造的文化艺术,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断裂,就会失落,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悲哀。作为今天的社会文明建设者,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历史文化香火传延下去。”
在他的提议下,大同市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体现“传承”与“创造”的双重特征,创造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媲美、相传承的现代雕塑艺术城市。
(1)观点一、二告诉了我们什么文化生活道理?(6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观点三,说明我们该如何把“历史文化香火传延下去”。(9分)

(3)新云冈计划为什么要体现“传承”与“创造”的双重特征?(10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就业问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 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相比2010年、2011年继续回落。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材料三 2012年以来,山东省按照中央部署和本省就业形势,以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提高就业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就业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统筹就业、素质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努力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1)揭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怎样更好地履行职责。
(3)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山东省在推动就业中采取的措施。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亿万观众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舌尖上的浪费”,却正在成为侵蚀中华民族勤俭持家传统美德的一种恶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在餐饮行业树立文明、健康、科学、勤俭的风尚,中国烹饪协会倡议:餐饮企业要在店堂的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节俭用餐的相关提示牌和标语,营造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顾客吃多少点多少,理性消费;主动为顾客提供环保餐盒,用于剩菜打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外送外卖业务,在大型宴会上提供自助餐服务。
材料二 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传承,崇尚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的好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奢侈之风盛行,侵蚀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1)结合材料一,说明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举措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政治学依据。

材料一 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比如节庆时节,聚会增多,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也有官场的,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大行其道;还有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舌尖上的浪费”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随后又提出六项禁令,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你对“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认识。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尤其在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管理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 2008—2012年山东省三大产业比例变化表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一、二、三
产业比例
9.6∶
57.0∶
33.4
9.6∶
56.3∶
34.1
9.2∶
54.2∶
36
8.8∶
52.9∶
38.3
8.6∶
51.4∶
40.0

注:2012年粮食总产量4511.4万吨,比上年增长1.9%,连续10年增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材料一 2012年全省出口1287. 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对欧盟出口下降6.3%,出口份额占15.9%,仍为全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美国出口增长2.2%,对日本出口增长2.5%,对韩国出口下降7.6%。(2011年,全省出口12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
(1)简要回答表和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据此谈谈对今后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经济启示。
材料二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山东省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和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山东省农业连年增产,解决了全省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山东省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城镇化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三次浪潮。
材料三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重视做好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创设渠道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材料三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的?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一 2008年至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材料二 小城镇既是城市的产业、文明、文化向农村辐射的基地,又为农村提供了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产业升级、质量提高的空间载体。这些小城镇还在特色中融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现代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建设与所在地的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政府应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革户籍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
材料三 城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城镇规模,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必须打造特色城镇化发展体系,增强辐射吸引力,要坚持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各异、产业互补的城镇体系。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
(2)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公民和政府在小城镇化建设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3)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四个必须”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