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目前,我国能耗的70%为工业能耗,能源消费的69。5%为煤炭消费,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燃烧煤排放的。政府正致力于发展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2009年11月26日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材料三:打造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人人有益。其精髓在于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使之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打造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某校组织学生观看正在全球热映的电影《2012》。该片讲述的是人类经受的因全球变暖等原因而引发的末世浩劫的故事:通过描述城市遭受的虚拟浩劫,使人震撼、让人警醒,提高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在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上政府应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对“实施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请你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要求我们学会“危”中求“机”,转“危”为“机”,这体现了

A.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物质是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物质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总和
C.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沪杭高铁开通,从杭州火车站到上海虹桥车站,大约41分钟时间,上海杭州两座城市从此进入了“同城时代”。这表明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B.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也是无所不能的
C.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联系是多样的,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有一则牛奶广告这样说:“是牛奶吗”,“不是,是特伦苏”。这样的广告语固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从哲学角度看,这段广告语违背了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