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分别呈现了如下历史场景:1842年8月道光帝派钦差耆英、伊里布星夜兼程与英国人共同缔结‘万年和约’;1860年圆明园还在燃烧,奕带着咸丰帝的使命与列强缔结了“城下之盟”;1898年,李鸿章与英国人签订条约。上述历史场景均涉及

| A.香港问题 | B.东北问题 | C.台湾问题 | D.西北问题 |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这位领导人应该是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 B.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 C.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D.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下面是1919年几个中国农民的谈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
| C.王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
| D.赵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
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超过了物质生产部门,下列不属于其意义的是
| A.有利于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 | B.是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 C.促进经济竞争力 | D.能够拓展经济活动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