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沿某岛屿20°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回答1-2题。
1.该岛中甲、乙两地都是
A.1月降水量最大 B.4月雨季来临
C.7月气温最低 D.10月低压控制
2.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背风地带 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 D.距海较远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 B.地形 | C.气候 | D.生物 |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
| C.河流上、中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
| D.河流上、中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
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
| 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 |
|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
| D.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完全一致 |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发生了3次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初期开始,钢铁工业多转向靠近大煤矿区 |
| B.鲁尔区钢铁工业——中国的鞍钢——宝钢的区位选择大致反映这一变化 |
| C.在早期的煤炭炼钢时代,钢铁企业多靠近大铁矿区 |
| D.二战后,钢铁企业多集中在内陆布局 |
下图所示,如果炼1吨钢,需要2吨铁矿石和1吨煤,从节省运费角度看,下图中布局最合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