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
A.推进“大跃进运动” |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倾向 |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
B.急躁冒进思想已经初露端倪 |
C.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探讨 |
D.经济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动摇 |
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据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关键 |
B.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给予了鼎力支持 |
C.日本和德国法西斯早已制定合围苏联计划 |
D.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中无可替代 |
最初近代国人很痛恨穿洋装的洋人,像上海很多戏园子就在门口贴出了“洋装(票费)加倍”的字样。后来穿洋装的增多,包括一些本国留学生,于是戏园子就改成了“洋人加倍”,再后来穿洋装的更多,所以只能取消了限制。这一变化过程从本质上看,说明了( )
A.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局限性 |
B.文明的差异性及其碰撞和交融 |
C.国人对外洋事物由排斥转向接纳 |
D.民族经济振兴得益于国人支持 |
武昌起义时,日本首相、外相、陆相磋商后决定,经太平商会(三井、大仓、高田合资)向清政府出售武器。但参谋本部不顾三相的反对,准备向民军输送武器。该材料最能表明()
A.日本政府热衷于干涉中国的国内革命 |
B.日本政府还不敢公开镇压中国革命 |
C.日本国内对华政策始终存在重大分歧 |
D.日本参谋本部是武昌起义的支持者 |
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指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时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元) |
工人(人数)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1919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①列强忙于一战,商品输出减少②国内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