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核心竞争力不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有待进一步结合。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出口都带来了较明显的冲击,企业融资困难,出口难度增加,成本上升,价格下降压缩利润空间,销售困难。
(1)针对材料一的问题,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企业应该怎样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材料二: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 自主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中国和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今年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方面人士提出:“文化属软实力,而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文化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说,是一个耗费资源少而效益高的绿绝经济。过去大量的用纸,是消耗大量的树木,现在无纸化办公,网络科技,就节省了大量的耗用。说它是低碳经济更恰如其分。在国际社会节能减排和环保成为全球共同意愿的今天,重视和开发文化产业这一金矿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应该看到的是,文化产业是一种大产业,文化的多元和文化的无孔不入相互渗透早就使文化连接成了一体,所以必须开放必须联合必须协调发展。
(3)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据。
材料四: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强烈冲击,也对人们心理产生严重影响.在经济发展的特殊困难时期,文化对于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文”化人。文化能够成为抚慰精神的“心灵鸡汤”、提振信心的“威风锣鼓”、破浪前行的“灯塔火炬”;以“文”化事,文化能够为促进合作交流搭建“金桥”,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支撑”,为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提供“土壤”。
(4)有人认为,矛盾双方的转化就是发展。请评析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崇廉尚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对待材料中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11月1日零点起再度下调汽柴油价格。这也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七连跌”。国际原油价格自6月份以来跌幅达25%。由于页岩气开采技术的革新,在页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得以开采,美国原油产量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战乱地区的利比亚、伊拉克等国近期也恢复了石油生产和出口,全球原油供应十分充裕。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包括亚洲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减弱,使全球石油需求低迷。
简析石油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材料: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为解决节能环保问题,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12年6月国务院制定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并提出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及环保产业重点工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采取措施的理论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你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