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冀鲁边区河间、青县、沧县等地转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1940年春天,回民支队开往深南一带(河北省衡水市深县以南),在石德铁路沿线与敌周旋作战,率领回民支队在康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回民支队取得伏击战的胜利,对其作用评价恰当的是
A.有利于缓解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 |
B.反映了党正确领导下整风运动的积极影响 |
C.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 |
D.体现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军民基本的运动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阵地战的方针 |
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
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
C.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
D.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
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 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
C.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 D.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B.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C.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D.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 |
184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张”。上述史实反映了
A.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 |
B.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 |
C.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 |
D.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