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Y、Z四种元素都位于短周期内,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W原子核内仅有一个质子,X原子的电子总数与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W原子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Z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且Z只能形成阴离子。由此推断它们的元素符号是:W____、X_____、Y______、Z________。已知W、Y、Z可组成一个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4:2:3,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该化合物含有 。(填化学键类型)
根据下面框图填空。已知:物质A的焰色反应呈黄色;物质G是一种白色物质,微溶于水,实验室常用此物质检验二氧化碳气体;D、E为两种气体单质;M是一种合成树脂,常用于制备塑料和合成纤维。
已知碳碳双键与羟基相连的物质很不稳定,自动发生分子内原子重排,有如下变化:
回答:(1)物质C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_____________ 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③_____________ 反应④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①②xxk.Com]
③④
⑤
(1) t℃时Na2SO4的溶解度是S g,其饱和溶液密度d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向足量饱和溶液中,加入X g无水Na2SO4或蒸发Yg水后恢复t℃,均能获得W g芒硝晶体,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
B.![]() |
C.100X=YS | D.![]() |
(2)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已知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主族,C与E同主族,D、E、F同周期,A、B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A能分别与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且A与C形成的化合物常温下为液态,A能分别与E、F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气体分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题中的字母只代表元素代号,与实际元素符号无关):
(1) A~F六种元素原子,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填序号);
(2)A、C、D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常见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产品,该化合物电子式为:▲;
(3)B与F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分子,各原子均达八电子结构,其中B显负价,F显正价,则该化合物水解的主要产物是:▲;
(4)用A元素的单质和C元素的单质可制成新型的化学电源,其构造如图所示。2个电极均由多孔性碳制成,通入气体由孔隙中逸出,并在电极表面放电,b电极电流流出。
①a是▲极,电极反应式为▲
②b是▲极,电极反应式为▲
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我们目前中学课本中的酸碱理论是1887年阿仑尼乌斯(Arrhenius)提出了的电离理论。
(1)1905年富兰克林(Franklin)把阿仑尼乌斯以水为溶剂的个别现象,推到任何溶剂,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溶剂理论认为:凡能离解而产生溶剂正离子的物质为酸,凡能离解而产生溶剂负离子的物质为碱。试写出五氯化磷在某条件下自身电离的方程式:
▲(一种为正四面体阳离子,另一种为正八面体阴离子)。
(2)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物(Brφu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Lowry)提出了质子论。凡是能够释放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按质子理论:下列粒子在水溶液既可看作酸又可看作碱的是▲。
A.HSO3- | B.NH4+ | C.OH- | D.HCO3- E.CH3COO- F.Cl- |
(3)1923年路易斯(Lewis)提出了广义的酸碱概念。凡是能给出电子对而用来形成化学键的物质是碱;凡是能和电子对结合的物质都是酸。如:
酸(电子对接受体)碱(电子对给予体)反应产物
H+ + [∶OH ]—H∶OH
试指出下列两个反应中的酸或碱
①H3BO3 + H2O = H++ B(OH)4- 该反应中的碱是▲(填:H3BO3或 H2O)
②BF3+ NH3 = BF3· NH3该反应中的酸是▲(填:BF3或 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