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太阳所在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称为日出方位角(如图6中的角),当日出方位为东北方时,当日出方位为东南方时,,回答1-2题。
1.如果一年中始终小于等于23°26′,则关于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年中,该地太阳均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B.一年中,该地昼长最长约13时13分文综
C.该地一定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文综
D.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为66°34′文综
2.某日,同一半球(南或北半球)的甲、乙两地日出方位角分别是、正确的说法是( )
A.如果则甲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文综
B.如果,则甲地此日一定出现极夜现象文综
C.如果则此日甲的昼长比乙长
D.如果,则甲的纬度比乙低文综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图,完成问题。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
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
C.坡面径流流速小 |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
该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 | 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
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 |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
图中①、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A.整体性 | B.差异性 | C.多样性 | D.层次性 |
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 B.农林牧综合治理 |
C.大力发展重工业 | D.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
下列是我国某个地区的农事安排,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问题。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
月份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 |
2 |
3 |
4 |
5 |
作业 |
种植高粱、小米 |
种植冬小麦 |
种植大豆 |
田地休耕 |
|||||||||||||||||||||
依表中时间及种植作物的次数来看,该地区的种植制度一般是
A.一年一熟 | B.两年三熟 | C.一年两熟 | D.一年三熟 |
第三年时,田地要休耕半年,主要考虑的目的是
A.合理安排农事的忙季与闲季 | B.减少病虫害 |
C.避免市场供过于求 | D.保持土地的肥力 |
表一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耕地 |
林地 |
草山草坡 |
湖泊 |
其他 |
|
1978年 |
45.2% |
4% |
8% |
2% |
40.8% |
2008年 |
30.8% |
14% |
20.3% |
10.8% |
24.1% |
表二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
秸秆 |
薪柴 |
煤炭 |
沼气 |
小水电 |
其他 |
|
1978年 |
50.3% |
32.4% |
10.3% |
0.5% |
0.8% |
5.7% |
2008年 |
20.5% |
10.8% |
15.4% |
35.3% |
15.2% |
2.8% |
该县2008年与1978年相比,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变化特点有
①植树造林、种草 ②退耕还湖③土地利用以种植业为主④土地利用以林果业为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该地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封山育林是有效措施,但为此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禁止乱砍滥伐问题 | B.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
C.农民温饱问题 | D.水土流失问题 |
美国的“阳光地带”是指
A.北部的五大湖区 | B.东北部工业发达区 |
C.东西沿海平原区 | D.南部和西部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