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4日,刘云山在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会议上强调,面对“十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这说明( )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B.哲学具有时代性 |
C.哲学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反映 | D.哲学总是向前发展的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是因为
A.本质和现象不是直接合二为一的,而是相互区别的 |
B.本质和现象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完全一致的 |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抓住了本质,就抓住了现象的根据 |
D.感性认识是认识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揠苗助长”则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倍功半。这两个寓言故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共
同说明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利用和创造规律 |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 |
青年学生要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应该
A.先改造客观世界,后改造主观世界 |
B.先改造主观世界,后改造客观世界 |
C.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的改造主观世界 |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
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
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基础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段话所蕴涵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
C.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
D.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