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的一个赖氨酸发生了改变。根据以下图、表回答问题:

(1)图中I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II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可看出对应苏氨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__个,可以看出对应同一氨基酸的多个密码子相互之间的不同多体现在三联体中的第__________个碱基上。
(3)除赖氨酸以外,图解中X是密码子表中哪一种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X是甲硫氨酸,且②链与⑤链只有一个碱基不同,那么⑤链不同于②链上的碱基是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基因突变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
(1)该代谢产物能够使细胞液的渗透压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r∶ATAAGCATGACATTA;R∶ATAAGCAAGACATTA。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是通过基因控制_____________实现的。
(4)已知抗旱性和多颗粒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
①F2抗旱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
②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从理论上讲F3中旱敏型植株的比例是________。
(5)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少颗粒(Rrdd)和旱敏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做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说明。

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两个主要步骤,请回答(括号中填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甲进行的主要场所是,所需要的原料是。图乙所示过程称为,完成此过程的细胞器是[ ]
(2)图乙中⑥的名称是,若其上的三个碱基为UGU,则在⑦上与之对应的三个碱基序列是
(3)已知某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为①—CCTGAAGAGAAG—②—GGACTTCTCTTC—,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中含有“—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AAG;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GGC、GGA、GGG)。
①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链转录的(以①或②表示)。
②若该基因片段指导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变成了“—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则该基因片段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的变化是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植物体内的两种生理过程,图丙表示在CO2充足的条件下,该植物光合速率(mgCO2·cm-2·h-1)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图甲中物质a是,图乙中产生大量[H]的阶段是(填图中字母)。
(2)若某植物体的根尖细胞通过图乙过程产生的1分子CO2,进入同一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被利用(如图甲),则在这一过程中该CO2分子至少通过层生物膜。
(3)图乙中产生大量ATP的场所是;请结合教材知识再写出一种(除图乙外)能产生CO2的细胞呼吸方式的总反应式:
(4)在图丙中,当温度为10 ℃时,如果将光照强度由4 klx瞬时提高至8 klx,此时该植物叶绿体内的C3含量将(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
(5)若温度为20 ℃时,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为a mgCO2·cm-2·h-1,则该植物在温度为20 ℃、光照强度为8 klx条件下放置11小时后每平方厘米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量为mg。

某科研小组研究镉、铜对河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用一定浓度的镉、铜处理河蚌一段时间后,测得河蚌过氧化氢酶活性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a应是
(2)请列举本实验需要控制的两个无关变量:
(3)进行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时,选过氧化氢为底物,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的来表示。
(4)若测定镉和铜对河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综合影响作用,本实验应如何完善?
(5)若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需利用河蚌的新鲜的软体组织制成研磨液。研磨河蚌软体组织的目的是。能否用河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7分)生物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输出分子(如胰岛素、抗体、酶等)的工厂。这些分子在细胞内都是以“细胞囊泡”的形式传递的。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 Thomas C. Südhof等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了这些“细胞囊泡”是如何被在正确的时间输运至正确地点的分子机制之谜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分泌蛋白一般由细胞内的合成,它们在细胞内通过产生的囊泡运输。
(2)James E. Rothman发现了让囊泡实现与其目标细胞膜的对接和融合的蛋白质机制只有当囊泡上的蛋白质(左上图中黑色部分)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配对合适时才会发生融合,随后结合部位打开并释放出相关分子。ThomasC.Südhof则发现这一过程与钙离子对相关蛋白质的影响有关(如右上图所示)。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的功能。图中所示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如果分泌物为神经递质,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