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德国极力改变现状,积极备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
英国 |
沙俄 |
法国 |
德国 |
日本 |
美国 |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
14 |
2.6 |
6 |
16 |
1 |
38 |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
3 350 |
1 740 |
1 060 |
290 |
30 |
30 |
殖民地人口(万人) |
39 350 |
3 320 |
5 550 |
1 230 |
1 920 |
970 |
材料二 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国家 |
德国 |
俄国 |
法国 |
英国 |
军费开支增长率 |
270% |
110% |
80% |
19% |
材料三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1)依据材料—,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为此,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措施。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回答:
(1)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了的革命,也有人说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革命纲领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国民大革命在历史阶段、革命领导、群众基础及革命武装方面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进入2006年,中国的改革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等许多方面,其中“机构人事改革”仍然是特别关注的焦点。从历史上来看,从汉朝至明清时期都十分注重选官制度和人才的选拔。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汉朝至明清时期,我国的选官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选官制度分别依据什么标准?
(3)这些选官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干部的选拔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粮食产量 |
比上一年减少 |
|
1958年 |
4000亿斤 |
|
1959年 |
3400亿斤 |
600亿斤 |
1960年 |
2870亿斤 |
530亿斤 |
1961年 |
2950亿斤 |
材料三 1962年工农业生产简表:
农业总产值 |
粮 |
棉 |
工业总产值 |
钢 |
煤 |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斤 |
22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670万吨 |
2亿吨 |
实际达到 |
比上年增长11.6% |
3400亿斤 |
24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720万吨 |
2.17亿吨 |
回答:
(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乔禀明发行。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裨于国焉。若天国兴此技,黄河可疏通其沙而流人于海,江淮可通有无而缓急相济,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救荒,国内可保无虞,外国可通和好,利莫大焉。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1861)《曾国藩全集》奏稿(三)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材料中,洪仁玕和曾国藩所提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图二:1757年后,清朝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一地进行贸易,图为当时的贸易场景。)
(图三:近代通商口岸开放)
(图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图五: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六:新时期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六幅图片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或方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为什么实施图四和图五所反映的那种外交政策?
(3)图一至图六客观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外交的风雨历程,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