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B.现象包括真象与假象 |
C.经验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别 |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这是由于: ( )
A.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
B.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
C.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 |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常受“小富即安”“福不可重受”等观念影响。这表明: ( )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 |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主观因素影响 |
D.农民生产活动的利益出发点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说明 ( )
①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现象可以离开本质,但本质不能离开现象 ③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④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
C.透过现象能认识本质 |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