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12月7日至18日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和主张。
(1)分析材料中我国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内容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职能说明我国如何实现减排的目标。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9年7月13日,民政部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通报指出,2009年上半年,384人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12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

材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13目至14曰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9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2分)

材料: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不足”、到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不足”、“无处不均匀”等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什么文化形式?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对待这种传统文化?(14分)

材料:为了推动中俄两国经常性、深层次的语言文化交流,为了拓展两国间的全方位合作、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巩固和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根据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在中俄建交60周年时举办中国“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汉语年”,中俄两国将举办260余项活动。国家主席胡锦涛2010年6月10日在塔什干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胡锦涛强调,今年上半年,中俄关系全面向前推进。两国元首两次会晤,就加强战略协作、深化务实合作达成新的重要共识。今年下半年中俄关系中大事很多,建议双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安排好梅德韦杰夫总统访华和两国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等高层交往,保持中俄关系强劲发展势头。二是推动经贸、能源、地方等重点领域合作多出成果,提升两国务实合作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人文合作,确保“汉语年”活动顺利完成,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四是在国际体系变革、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战略沟通,有效维护两国安全和发展利益。胡锦涛主席重申“中国将始终把中俄关系放在优先发展方向”。
分析中俄双方互办“语言年”、加强双方人文交流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