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许行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子叫罗宾森。
这片100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瘆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分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连魂儿都没有了,惊惧地边瞅边往女儿身上靠。
“来,让我们做邻居吧,”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感情,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是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拴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当,罗宾森赶了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公寓办公室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
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
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唉,我真是一只熊。”我们又都笑。
好像还不太甘心,他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链,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地有个女人超常地大声说了一些话。
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碎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黑色笨熊。
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
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态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
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
“熊!熊!”
不一会儿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来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黑熊”。未曾想“黑熊”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
“哈啰!”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结合作品,简析罗宾森这一人物形象。
最后一段“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这两句话有何意味?从全文来看,这两句话有何作用?
作品以“熊”为标题,分析其妙处。
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在授予许行的评语中写道:“许行的小小说来自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以今天的意识重新洗印和诠释,陡增一种逼人的鲜活和光彩。”一位评论家在读了《熊》这篇作品后也不禁感叹:“看到罗宾森,就如同看到了我们自己。”罗宾森的遭遇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熊》,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20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沧海
我来到海滨,亲吻着蔚蓝的大海。我贪婪地读着沧海这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和发出雷鸣般声响的白色标点,使我领略着这天与地之间的大书中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聆听着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我看见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佩特拉海战中交融着爱与恨的戏剧,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徐悲鸿笔下的马群在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在浪尖上频频跳动……此时此刻,我感到自身发生了一种神秘的变化,一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我感到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异的伸延,一直伸延到海天相接处,同天,同海,同躲藏着星月连成一片。喜悦突然像涌上海面的潜流,滚过胸间,使我暗暗激动。生活多么美好,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
面对大海,有人读到豪壮,有人读到寂寞;有人体悟爱情,有人感受仇恨;有人渴求着生,有人寻找着死。大海是双重结构的生命;潮与汐,深与浅,洪涛与微波,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吟,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颤抖的岁月中,多少江河挟着泥沙污染你的蔚蓝,多少鲸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海浪依然活泼,波光依然明艳,海水依然清澈。阳光下,我一直读到浅海海底,读到沙,读到珊瑚,读到飘动着的海带。那些蹈海的英雄、穿越怒涛的探险者、潜入深海发掘化石的科学家,你们在海床上找到了大海净化自我、战胜自我的答案吗?你们像我一样,读到了大海这种比风暴更伟大的力量吗?
然而,读着大海,我却困惑了,我的视线未能穿越海底。我知道,那儿有很难读懂的大深奥,人类一旦解读了这大深奥,世界将三倍地富有。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形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寒荒的波涛世界变成了繁忙的人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掠过的七彩风帆,读着破浪驰骋的威武舰队,读着层楼巨厦似的庞大油轮,读着海滩上红白相间的帐篷和沙地上沐浴着阳光的男人女人,我相信,20年后的海,百年千年后的海,又会有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的和谐世界。海底世界据说是永恒的黑暗,但我相信那儿每时每刻都在酝酿着惊人的巨变。海面上顷刻间,波平浪静就能化为波峰浪谷,正是深海永不平静的讯息。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如今我明白,大海绝不留恋过去,永远追求未来,追求更新和进化。
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
1.本文的题目是“读沧海”,如果改为“观沧海”或“望沧海”好不好?为什么?

2.第一自然段中说“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和发出雷鸣般声响的白色标点,使我领略着
这天与地之间的大书中深邃的哲理。”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3.文中三处加线的词语各指什么?(可以组织文中相关的词语或短语回答,也可以用自己
的话回答)
①非常美好的东西
②比风暴更伟大的力量
③很难读懂的大深奥
4.下面对文章的一些赏析,哪一项不恰当?()

A.“观海则意溢于海”,作为审美对象的沧海,被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和哲理的感悟,文
章营造出了内外交融、物我两忘之境。
B.文章始终将抒情和感悟依托于对大海的生动描绘,因而蕴含的哲理让人信服,抒发
的情愫使人感动。
C.文章气韵磅礴,笔势雄放,但作者有放有收,纵擒自如,并不忽视结构章法。全文
为“总—分—总”式,主体部分则层层递进,一步步将抒情推向高潮。
D.本文的修辞丰富错综,对偶与排比造成气势的雄放,对比与通感带来表达的鲜明,

加以词汇丰富,语言表达可以说是诗意盎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菜花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下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地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长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药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发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根菜帮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两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城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苦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文章写到了白菜花、萝卜花和油菜花,请用两个字表达它们的共同特点

2.文中写到“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只能引起惆怅”,从文章内容看,引起作者惆怅的往
事是什么?这种惆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②作者的“惆怅”是一种的感情。
3.仔细揣摩,写出文末几个加线的短语的含义
①一篇宏伟的文章
②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③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4.文题“菜花”,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起什么作用?它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文章的
主旨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位外国人善意地问我:“鲁迅真可以称为文学家吗?”我懂得他的意思:鲁迅的文章犀利有余而文学性不足。我也觉得鲁迅还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我早就在他的文章中品味过某种有苦难言的滋味,对于祖国前途的沉重责任感逼迫他的文章理论化,他不愿活得轻松,写得潇洒,他没有著作一部大书的余裕和心境。
可是我推崇他的能力。《呐喊》等集子中的作品既显示了他文学家的能力,又显示了他学者的能力。学者式的文人自古就有,具备真知灼见者不见几人,而具备全部能力者,唯有先生一人。鲁迅无暇写自己的人生之作,他的苦涩,包括无法表达自己能力的苦涩,造成了文章的阴郁沉重。
卒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向人们述说着先生再无大作品的痛苦,它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鲁迅无心再写下去。鲁迅很早就向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那大时代求索。只要把痛苦的感受艺术地加以渲染,就会篇篇令人不寒而栗。《故事新编·铸剑》中有这样一个画面:眉间尺行刺不成,变为怨鬼,两颗头颅在鼎镬中迸跳追咬,最后大王和贱民的两颗头颅都安静下来,化为一对不能分辨的白骨。这才是短篇小说。
然而钩沉古史是不能自救的。人最难克服的是自己的内心矛盾。鲁迅看破了学术也看破了文章,更看破了孔孟程朱。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憎恶形形色色的媚外崇洋,自己又不得不从中去讨生活。一堵鬼墙,使鲁迅孤身一人,自苦自责,他未能找到一个参照。在没有解决这一巨大的矛盾之前,优秀的作家很难写出长篇小说。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辞世,留下费解的《故事新编》勉作答案,更留下《狂人日记》为自己不死的灵魂呐喊。读者既然读了,就该做一个理解者。我真想反问那位外国人:你真可以称为读者吗?
1.为什么说《故事新编》的问世“意味着鲁迅无心再写下去”?


2.作者第三段引述鲁迅小说《铸剑》,并说“这才是短篇小说”,用意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鲁迅先生“还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未能留下“大作品”有三个原
因,请分条写出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作者认为鲁迅文章的阴郁沉重完全是无法表达自己能力的苦涩造成的
B.作者并不认为鲁迅的文章犀利有余而文学性不足
C.鲁迅以古史为题材限制了他的创作成就
D.孔孟程朱和媚外崇洋造成了鲁迅的内心矛盾

E.鲁迅曾说他“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这句话可以印证本文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孙犁的世界
叶兴
孙犁的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小说《荷花淀》,甚至后来还衍生出了以此命名的文学派别。能够把激荡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他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在处理激烈的战争题材时,却饱蓄世间真情,畅抒人文关怀。他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竟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甚至用了好几百字细致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绽放自己。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如此斗争残酷、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里,也挡不住人们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不是亲临芦苇万顷、淀泊碧翠的白洋淀,或许很难真正理解孙犁的似水柔情以及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也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其实,孙犁一直在用笔构筑一个世界,一个柔情似水、质朴无华的世界。在那里,充满了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令人无限神往。孙犁更是在用心、用整个人生来叙述、描摹一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先他而实实在在地存在。那个世界,就是他的故乡——白洋淀。可以说,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就是为了用文字还原一个诗情画意、旖旎秀美、民风淳朴的白洋淀。他做没做到,我不敢肯定。我只知道,他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如同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存入历史的银行,让那里的淳朴乡民至今都在享用由此而带来的丰厚利息;我只知道,他因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学信仰和文字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熠熠生辉的风景线。我相信,今天的许多人就是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这片神奇的芦苇荡的,一如我是怀着敬意而不是带着某种目的或任务去走进孙犁的世界一样。
历史上,一个人俨然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象征的,孙犁不是唯一。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孔子之于曲阜、屈原之于汨罗、乔伊斯之于都柏林、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湘西,等等。
相对于同时代盛年辍笔、改弦易辙去研究衣饰文化的沈从文,孙犁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能够在晚年重理旧业,焕发青春,将自己一生许许多多的思想、智慧、学识、感悟、观点及不可多得且不可替代的个人生命体验,积淀在芸斋系列、耕堂随笔等十余册看似零碎、实则厚重的文字里。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豁达的心境、洗练的文笔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也打破了许多现当代作家后期创作始终超不过自己当年成名作的怪圈。
当然,孙犁的世界还远不止局限在文学艺术范畴这一隅之地,他的淡泊处世,达观做人,奖掖后进,甘为人梯,同样为人景仰。作家林斤澜写过一篇短文,说孙犁当年曾有一次出国机会,众人垂涎欲滴,但他轻易就放弃了,原因竟是不会打领带。其实,这只是借口,关键是他并没有将出国当做是享受。孙犁的享受是什么呢?在他晚年作品《书衣文录》里有云:“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人生的享受有许多种,但真正的享受与金钱、地位无关。不过,要认识到这一点,全看我们有怎样的情怀。在现代人的享受观越来越趋同的今天,这或许是孙犁留给我们的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吧。
(选自2009年9月18日《工人日报》,有改动)
作者为什么说孙犁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解释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意。
(1)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
(2)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作者说孙犁俨然成为了白洋淀的“象征”。你认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这篇文章不止一处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结合文本与生活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众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里学过道。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对于高品位的中国文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是能使那些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例如李白、苏东坡对它的思念,就与此有关。
也可能是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早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后来,天柱山地区出过让一切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历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国周瑜,以及包括“小乔初嫁了”在内的二乔姐妹。这般风流倜傥,又与历史的大线条连结得这般紧密,本是历代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无疑也会增加这座山的诱惑力。王安石初到此地做官时,曾急切询问当地老百姓知不知道这里出过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这种寂寞可能更加增添诱惑。一般的文人至少会对乔氏姐妹的出生地发生兴趣:“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只今冷落遗故址,令人千秋思余风。”(罗庄《潜山古风》当然,还会有其他可能。
1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解释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指可使人得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宗教启迪的山川风物。
B.指山川风物使宗教思想得到具体体现和形象展示。
C.指天柱山处处地方都弥漫了浓存的宗教气氛。
D.指被虔诚的封建宗教意识所渗透的山水景物。
2对“王安石深感寂寞”一句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因百姓对历史人物的无知感到非常失望。
B.曾建赫赫功业的周瑜尚且湮没无闻,初来此地做官的王安石增添了失落感。
C.王安石追思古人,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现象感慨万端。
D.王安石觉得自己功业无成,深感老来孤独。
3以下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柱山即古之南岳,它与后来称为南岳的衡山不是同一个地方。
B.天柱山自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有可能成为高品位文人的精神皈依点。
C.天柱山那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一直是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D.游天柱山而对乔氏姐妹发生兴趣的,不过是一般文人。
4对上面的文字综合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汉武帝、司马迁、李白、苏东坡等看重天柱山,是因其宗教气氛和历史魅力。
B.天柱山确有使文学艺术家获得“解脱”、“受到吸引”的人文景观。
C.文学家们的悟性和追求,往往使他们并不重视自然景观的好坏。
D.文学家们对山水景观喜爱与否,原因各不相同,难以历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