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东是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霄州半岛和深圳湾的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
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也被列为广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八大工程之一。
材料2:2004年12月,印度洋强震引起的海啸导致死亡十多万人,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但因为有茂密的红树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渔村里的172户人家在这次海啸中幸免于难。
(1)根据群体的组成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红树林属于__________。
(2)在红树林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_______进行传递。
(3)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__________能力较强,原因是红树林_______________。
酵母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材料,某校学生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图1中红色液滴向 移,图2中红色液滴向 移。酵母菌细胞中产生CO2的场所有 。
(2)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是 ,计数时,一般是界定 (大、中、小)方格范围中的酵母菌数量。具体观察时,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适宜的细胞数为3~5个,数目太多则很难清点,此时要对培养液作适当稀释。提供原液和无菌水的条件下,若小方格中大约有35个细胞,进行10倍稀释的操作一般是 。
(3)研究中发现,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在一段时间内呈“S”型曲线增长。若继续培养,发现酵母菌数量会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有 。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单位:×106个/mL)
温度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 h |
24 h |
48 h |
72 h |
96 h |
120 h |
144 h |
168 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请根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为验证生态系统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设计。
(一)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
1 |
各加入等量的水 |
||
2 |
不加河泥 |
加少许河泥 |
|
3 |
不加金鱼藻 |
加入等量的金鱼藻 |
|
4 |
加入相同状况的金鱼 |
||
5 |
置于相同光照下 |
||
6 |
置于室温20 ℃条件下 |
||
金鱼生存 时间(天) |
3 |
11 |
25 |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
(2)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短,说明了
。
(3)能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是
。
(4)3号瓶中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其原因是什么?
。
(二)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实验设计思路:
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4号瓶,进行 处理,与3号瓶作对照。
(2)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
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你所需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
(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