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入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
但他们(商人集团)往往又带有地主、高利贷者的身份,其相当一部分资本转向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或交结官府谋求特权保护,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资本“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原因。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剧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 社会转向 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在陕甘宁边区,关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泛指国共对峙时期)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已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由政府分给与农民相同的一份土地房屋,并享有公民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任何干涉。这些办法实行后,许多地主、富农、资本家陆续返回边区。……在晋西北,行政公署于1940年4月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稿》(下)
(3)依据材料比较“苏维埃时代”与“陕甘宁边区”时期共产党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创新型国家无不得益于教育立国,科技兴国与人才兴国,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本要具有协同效应。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创设于隋,以分科举士而得名。科举制度以封闭式考试录取士生,因而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又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能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立志“使寰区大淀,海内清一”,从而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官员和候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无疑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相传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两湖分闱与长沙科举人才之盛》
材料二 李鸿章再三强调:培养人才,实为自强根本。为了培养近代军事、经济和外交人才,李鸿章在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同时,还倡导创办了近代教育事业。例如创办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 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 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 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知识。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兴办教育的背景及结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的教育原则进行评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实力。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此后,清廷开始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积极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其一,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其二,所有阁员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其三,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
──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制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和历史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和发展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98年8月13日,康有为向光绪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详列缠足的残忍与痛苦,认为这是非人道的……“吾中国蓬荜门户,蓝缕相望,加复鸦片熏缠,乞丐接道外人拍影讥笑,讥为野蛮久矣。而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臣窃深耻之,”
材料二不缠足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不缠足会。而在那些没有成立不缠足会的地方,不缠足运动没有得到开展。即使成立了不缠足会的地方也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戊戌时期各地共成立不缠足团体仅二十几个……
戊戌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广东至江苏的东南沿海地区;二、从上海到四川的长江流域数省。”……在长江流域其他各省如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并未发生较有影响的不缠足运动。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不缠足运动并未开展……
维新人士把报纸作为舆论宣传阵地,在《时务报》、《湘报》、《女学报》等报刊上,大力倡导妇女禁缠放足。康有为从男女平等入手,痛斥缠足的弊端。严复、谭嗣同把缠足与民族危亡联系起来进行批判。梁启超、唐才常从兴女学方面论述,把禁缠放足视为提高女子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他们的宣传使士大夫、知识分子觉醒,而对于广大下层群众,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理论讲解。……
维新派的积极主张和行动使光绪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并于同日发出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缠足”。然而光绪帝的上谕发出没多久,维新变法即告失败。这一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也宣告终结……
——《浅论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的局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掀起不缠足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不缠足运动的局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方粉碎了封建复辟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以来……前后长达八十余年。因此,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有必要将其在革命斗争中争得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把确认的民主制度的法律,提到特殊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就成了根本法,即近代意义的宪法。
资产阶级为了动员广大人民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和“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材料二由德国、意大利、日本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其法西斯制度的彻底失败、反法西斯的民主力量取得伟大胜利而结束的。西方国家恢复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重建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战后蓬勃兴起的民主运动和迅猛发展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制宪高潮,致使当代西方宪政普遍进行改革,并获得了新的重大发展。
材料三法国1958年宪法规定设立宪法委员会的机构,以事先审查议会立法的方式,履行违宪审查的职权。美国赋予联邦最高法院以事后审查的方式,执行违宪审查的职能。……法国1958年宪法序言规定:“法国人民庄严宣布忠于1789年《人权宣言》所规定的以及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并加以补充的各项人权和关于国家主权的原则”。联邦德国基本法特别强调人权是和平和正义的基础,并明文规定所有德国人有抵抗权……法国1958年宪法将议会制共和国改变为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共和国,总统成了国家机构中的核心,行政权力因而获得极大加强。英国国会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总统颁布的行政命令就是法律……法国1946年宪法序言宣布:“法国同意,基于相互之条件,为了组织及保卫和平,对其主权加以必要之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可以通过法律将部分主权让予国际机构。”“国际公法的一般规则构成联邦法律的一部分。”……
——《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宪政建设发展的背景。结合相关史实,列举近现代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宪政获得新的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西方宪政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宪政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