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是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重大问题。回答14、15题。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常为师” |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B.抑制土地兼并 |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 D.百姓赋税过重 |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朝后,把商纣王之子武庚封在商郡,统治殷商遗民,而商的京畿则分为三个地区,分别由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统治,以监控武庚,三人被称作三监。这表明西周
A.已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 | B.已产生初步的监察意识 |
C.已产生君主专制的思想 | D.已逐步放弃宗法分封制 |
《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宗法等级制 | B.皇权专制 | C.中央集权制 | D.分封制 |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中日邦交正常化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下列选项体现了“求同”的是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 B.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 D.平衡国际战略力量 |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