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着密切关系。回答第12~14题。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中“车同轨”有利于
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打破各地文化交流的障碍
③促进国内经济的往来 ④密切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有力措施是
A.设立郡县 | B.推恩削藩 | C.整顿禁军 | D.派驻通判 |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一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下列史实与诗中内容相符合的是
A.平定三藩 | B.收复台湾 | C.抗击沙俄 | D.多伦会盟 |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C.皇帝地位的独尊 |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史记·商君列传》:“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 |
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
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 |
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
B.分封制逐渐瓦解 |
C.监察制度建立 |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