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断探索救国之道。回答第15~17题。关于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的描述,最为确切的是
①实现土地国有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争取民族独立 ④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
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体现这一观点的实践活动是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 C.预备立宪 | D.辛亥革命 |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开明绅士李丹生曾作诗赠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林公崛起宰边区,民主维新众口誉;选政三三行伟制,名扬何让古唐虞。”诗中称赞的政权性质是
| A.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
| B.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
| C.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
|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