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 )
| A.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 B.这一说法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
| C.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 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
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
在日记中写道:“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材料中“革命事件”是指
| A.义和团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
C.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D.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两国指的是法国和美国②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③材料史实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