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14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
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
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二: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
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
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三: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
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
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
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墨子》中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有何特点?到明末,生产方式发
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
新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
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
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
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
——《美国的强盛之道》
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
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
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
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美国历史上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
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
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3)你认为沃勒斯坦的“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的观点有道理吗?试说明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分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
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
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
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⑴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
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⑵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
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
天的劳役的办法。”
⑶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
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
成气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
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
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 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
工业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不同之处。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
这样描述道:
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
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
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
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
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
(2)英国的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3)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