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 D.沉积作用 |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 D.彻底退耕还林 |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完成21~22题。
![]() |
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 B.坡度较平缓 |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
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A.山上植茶树,山下种稻棉 |
B.山上修梯田,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
C.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麦棉 |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 |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地区分布的四种农作物。读图完成19——20题:图示四个地区与其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A.①水稻②春小麦③冬小麦④甜菜![]() |
B.①天然橡胶②玉米③咖啡④剑麻 |
C.①咖啡②水稻③甜菜④黄麻 | |
D.①油棕②甘蔗③棉花④春小麦 |
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以家庭经营为主 |
B.属于粗放经营 |
C.机械化水平较高 |
D.商品率低 |
下图是酒泉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景观图,读图回答第16~18题。
![]() |
图中箭头所指方向是()
A.东 | B.南 | C.西 | D.北 |
酒泉的区位优势有()
①地处肥沃的冲积平原②气候温和湿润
③有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④地处河流干支流汇合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 B.大牧场放牧业 | C.灌溉农业 | D.种植园农业 |
分析下表,完成13~15题。
城市 |
一月均温/℃ |
七月均温/℃ |
① |
-8 |
14.9 |
② |
4.9 |
24.0 |
③ |
7.8 |
19.9 |
④ |
-1.3 |
26.7 |
若四个城市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省级行政中心,则与①、②、③、④对应的城市分别是()
A.成都、西安、西宁、昆明 | B.西安、西宁、拉萨、贵阳 |
C.贵阳、南宁、乌鲁木齐、拉萨 | D.拉萨、贵阳、昆明、西安 |
与②城市相比,③城市七月份均温较低,主要是因为
A.纬度较高 | B.地势较高 | C.阴雨天较多 | D.受冷气流影响 |
四城市所在省区与优势资源配对正确的是()
A.①——太阳能、地热、水能 | B.②——磷矿、汞矿、铁矿 |
C.③——热带生物、铜矿、稀土矿 | D.④——煤、天然气、镍 |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0~12题。
|
此图说明该地区()
A.城市化程度很高 |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
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 D.人口密度较大 |
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巴西 | B.印度 | C.英国 | D.美国 |
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
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