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请回答:
(1)欧洲共同体组建的目的是什么?它由哪三大重要机构组成?
(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一)28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选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4分)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2分)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数十年前,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选自《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其主张“剪辫"的方式是什么?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共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5-1中①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②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图5-1
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6分)
材料二图5-2中③是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④是上海的西菜馆中明气最大的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

图5-2
(2)结合材料一、二,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4分)
材料三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材料四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3)结合材料三、四,你如何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 79 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 76 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 85 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 4 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钳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 9 号)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骄曰洋骄,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陈作霖《炳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改变了请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商业化倾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率先从商,在绅与商的相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囚狐裘、旧友以鹑结丽疏,视同路人。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而自惭形秽”。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为主。
——《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问:(1)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