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活就是妥协的结果,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也是如此;妥协一定要有底线和原则,一旦突破了底线和违背了原则,就会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伤害。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扩张,西方大国在妥协中丧失了原则,采取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办法来“保障和平”,结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历史文献是( )
A.《凡尔赛和约》 | B.《九国公约》 | C.《联合国家宣言》 | D.《慕尼黑协定》 |
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
B.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
C.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 |
D.并未推进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 |
康德曾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体的变化 |
B.美国从独立战争到内战的历史 |
C.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斗争 |
D.中国辛亥革命后政治局势的演进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B.全球责任和文明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何者叙述最为恰当?()
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
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
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
D.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部著作,其共同的作用是()
A.有利于政府调节与企业的关系 |
B.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 |
D.有利于西方政府消除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