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战争的年代里, 我们需要和平 ,在和平的年代里, 我们不需要战争,我们愿铸剑为犁,我们愿枪炮弯曲。”世界逐步走向多极化的今天,和平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数字记忆】
  材料一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材料二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广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0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广岛又有5350人死于由原子弹爆炸而引发的各类疾病。迄今为止,广岛因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达247787人。
(1)根据两则材料归纳战争的危害。一战和二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究其根源,它们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双方分别是什么集团或组织?
【现实案例】材料三
                  
A巴以冲突            B 阿拉法特            C 中东和平进程
(2)中东问题困难重重。请问一战后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获得什么特权?又是在哪一年终止该权利?上则材料中哪幅图体现了中东问题的关键?
(3)二战后局部战争和冲突仍然不断,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请再举一例。你认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还有哪些?
【历史反思】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暴力来压迫,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大国崛起》解说词 
(4)结合20世纪30年代史实,给上述结论加以例证。
  材料四 这是人们已经熟悉的镜头。联邦德国的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谢罪。世界舆论评价说,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材料五 1959年,法国宣布接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自决,由此开始告别殖民主义;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从此与宿敌德国和解; 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除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基地。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5)勃兰特的有什么意义?结合材料四、五谈谈为维护世界和平应该怎么做?(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四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2分)
(2)材料二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4分)
(3)材料三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6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6分)
(5)综观上述四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体现。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若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概括材料四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商约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他目睹当时上海“洋商总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总董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畛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8分)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