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这些观点在于强调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至今仍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 A.②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①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哲学家不是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段话的内容符合下列观点
| A.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 B.真正的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 |
| C.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 D.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殄而财乏用矣。”据此回答问题。人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
| A.自然界的客观性 | B.联系的普遍性 | C.矛盾的特殊性 | D.实践的能动性 |
“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依靠群众 |
|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C.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 D.要改造自然界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 D.是否承认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