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2009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会议要求的合理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旅行社“零团费”诱骗旅游者、导游强迫购物赚回扣、景区人数超载及随意涨价、游客肆意破坏旅游资源等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为此,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促使旅行社价格回归理性,让导游有尊严地工作,让游客体面地旅游,让旅游传播文明、提升国民素质。
材料二表2旅行社部分线路价格一览表(单位:元)(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有人认为,旅游法的实施将使导游无利可图无所作为。请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局限性。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走出国门的游客应如何做一名文明使者。
网络是人们交流、信息共享的重要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微博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微博已成为加快传播、拓展文化空间的极好工具;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不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平台已经成为网络议政、民智汇聚的重要阵地。2013年,H省欢府有关部门重点创新构建微博、论坛与问政平台的连接通道,及时汇集大型缘合性门户网站的各类沙及民生的信息,将“网络问政平台”打造成一个传递民声、了解民情、福泽民生的信息平台,使“网络问政”全面提速。
材料三近年来,互联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一些网站和运营商为了获得利益,肆意传播不健康信息,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全国“扫黄打非”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要求工商部门加强监管,公安部门要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对触犯刑律的个人和企业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贵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打造“网络问政平台”的意义。
(3)有人认为,网络传播不健康的信息,应该对网络予以取缔。结合材料三,请你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知识对此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巨大需求。专家指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同时,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4分)材料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较表
材料二对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有些是因为当年国家财力不够无法解决。2008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改善民生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材料三扩内需、保民生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但是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事业支出方面有何差距?(2分)
(2)怎样理解材料三中“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6分)
(3)结合材料,为政府解决“民生欠账”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6分)
材料一 某市调研小组对该市企业招聘进行调研,企业认为难以招聘到的人员的占比见下图。
材料二 2011年,我国需要安排城镇劳动力有2 4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技校毕业学生和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加起来近1 400万人;还需要继续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800万人左右。而我国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是1 200万人。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2)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解决就业问题对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