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
(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A处宜发展______ 。B处适宜发展_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 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_C处宜发展____ __生产,D处宜发展__ ___生产。
(2)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应推广______生产,改善作物生长的____ ___因素,生产反季节蔬菜。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包括福特、通用在内的汽车巨头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8分)
我国近四年汽车产销量(单位:万辆)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汽车生产量 |
888 |
935 |
1 380 |
1 826 |
汽车销售量 |
879 |
938 |
1 365 |
1 806 |
(1)美国某汽车企业在图示地区布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3)目前,国际上很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到我国兴办汽车厂,简述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国务院于2010年5月7日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两江新区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千米。两江新区要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材料二:重庆1998~2008年的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布表
年份 |
城镇化率 |
三次产业贡献率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98 |
32.6 |
4.8 |
36.2 |
59.0 |
1999 |
34.3 |
0.8 |
59.5 |
39.7 |
2000 |
35.6 |
2.9 |
55.5 |
41.6 |
2001 |
37.4 |
4.4 |
51.4 |
44.2 |
2002 |
39.9 |
6.8 |
54.0 |
39.2 |
2003 |
41.9 |
6.0 |
58.2 |
35.8 |
2004 |
43.5 |
5.8 |
57.9 |
36.3 |
2005 |
45.2 |
5.4 |
50.1 |
44.5 |
2006 |
46.7 |
-6.8 |
56.5 |
50.3 |
2007 |
48.3 |
6.8 |
57.3 |
35.9 |
2008 |
49.99 |
5.0 |
56.9 |
38.1 |
(1)促进重庆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河流B.资源 C.地形 D.气候
(2)材料二显示,对重庆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产业是____;重庆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是____。
(3)两江新区的建设将会首先导致数值明显上升的是( )
A.第一产业贡献率B.第二产业贡献率
C.第三产业贡献率 D.城镇化率
(4)为什么许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进行新区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东北湿地成因示意图
材料二:土壤质量与开垦年限示意图
(1)简要阐明“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土壤质量与开垦年限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分)
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B__________, C _, E, F。
(2)河流AD段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
(3)B处海拔最高可能的范围是( )
A.[150 m,200 m] | B.[250 m,300 m) |
C.[200 m,250 m] | D.[250 m,300 m] |
(4)拟在A-H处建一水坝,应选择在 __ 处,理由是。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2005年11月18号上午,参加第22次南极科考活动的145名科者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孝察帮版上海出发前往南极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科学考察。“雪龙号”出发后,在香港加油补给,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跨越赤道到澳大利亚无利的弗里曼特港口停靠休整,12月下旬到达中山站。寻找陨石“富矿”、群峰命名全球发布,冰盖考察、筹建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是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务。
(1)图中甲、乙博十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_________,丙、丁两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西风漂流方向的是__________。(4分)
(2)下列洋流中,“雪龙号”科考船经过的有(2分)
A.西澳大利亚寒流 |
B.本格拉寒流 |
C.西风漂流 |
D.秘鲁寒流 |
E.加那利寒流
F.东澳大利亚暖流
(3)南极大陆为什么是最难接近的大陆?(6分)
(4)试从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南极大陆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5)简述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厚因及其产生的危害。(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