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人口 | B.乙表示环境 | C.丙表示资源 | D.丁表示经济系统 |
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共有_______个
A.9个 | B.14个 | C.12个 | D.13个 |
该图是沿90°E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8—19题与P地形区相比,Q地()
A.降水较少,年均温较低 | B.降水较少,年均温较高 |
C.降水较多,年均温较高 | D.降水较多,年均温较低 |
形成P、Q两地形区年均温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 P地距海较Q地近
② P地纬度较Q地高
③ Q地北部山地可阻挡南下冷空气
④ Q地海拔较P地低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 )
A.洋流 | B.地形较复杂 | C.纬度位置 | D.受夏季风影响大 |
以下各线与“秦岭--淮河”一线大致相吻合的是: ()
①一月0℃等温线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 B.① | C.①② | D.①③ |
该图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3~14题图示地形分布在()
A.黄土高原 | B.四川盆地 |
C.云贵高原 | D.塔里木盆地 |
图中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作用 |
B.风力侵蚀作用 |
C.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
D.海浪侵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