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回答26~27题:
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B.农业技术改革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 D.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B.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图,回答3~4题

甲乙两图中,有可能形成渔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中所示季节,下列现象有可能的是

A.日本油轮从中东返航经北印度洋顺风顺水
B.华北平原频受沙尘暴影响
C.地中海气候区炎热干燥
D.美国中央大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读“经纬网图”,完成1~2题。

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
A.S1=0.5S2 B.S1=S2 C.S1=1.5S2 D.S1=2S2
若A、C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则一年中这种情形会出现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29~30题。

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如图,A、B为赤道上的两点,且A位于B的西侧,A、C为某条经线上的两点,BC为晨线的一部分,C点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27~28题。

C地日落方位可能为()

A.西北或正北 B.西南或正南
C.东北或正北 D.东南或正南

若BC为晨线长度的1/2,且A、C之间的距离由最近变为最远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加尔各答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广州昼短夜长
D.澳大利亚西北部处于少雨期

该表反映了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辐射能、天然气、水资源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回答25~26题。







★★
★★★★

★★★★

★★★★
★★★
★★
★★★

★★

★★★★
★★★★


★★
★★★★

图中表示天然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与省区“川”相比,省区“新”的资源乙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 B.地处内陆,降水少,晴天多
c.地质时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 D.地壳运动频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