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以下对《资治通鉴》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 |
B.经过皇帝钦定,为正史之作 |
C.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 | |
D.取材广泛,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兼经济文化的历史人物评价都非常翔实 |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 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
C.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 |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
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②变革社会制度
③实行计划经济④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或工业上 | B.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
C.缺乏正确的理论、周密的计划和必要的实践 |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前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新经济政策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市场经济体制 |
针对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 B.调整生产关系,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